几十年前的为人父母的智慧:在20世纪中期,给家长的文章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来源:家长杂志/公共领域

一年多前,我回顾了一下马盖拉·卢瑟福卓越的著作《成人的监督是必须的》,在这篇文章中,她介绍了她对过去100年来为家长服务的杂志上的数百篇文章和建议专栏进行定性分析的结果。她展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议是如何改变的,从鼓励孩子的独立活动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对安全和指导的痴迷,持续的监控和监督,这些做法限制了孩子学习如何承担责任和独立做事的能力。

最近,托尼克里斯托弗(国家玩耍学院的执行董事)和我也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早期给家长的建议文章,用的是最近大热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GPT。你可以看到我的帖子,展示了我们最初对这种方法的热情,当我们了解到人工智能程序是在编造一些它认为我们想听到的东西,我们感到有些尴尬和失望。(我必须说,这是ChatGPT的类人特性之一。它会说谎来取悦提问者。)

然后托尼通过更常规的手段英勇地承担了搜索早期养育子女文章的任务。他发现了一些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精彩的例子。我真希望今天的家长们能经常听到这样的建议。这些建议其实也是非营利组织“让成长”(Let Grow)(Lenore Skenazy担任主席)一直尝试给到家长的建议,虽然在当今这个世界家长们更难接受这样的观点。

下面是托尼找到的四篇文章的引文。你可以在我的网站的“这个页面”上找到完整的原创文章。下面的小标题是文章的标题。

“大卫之旅”

Betty Mills ,于1959 年 7 月的《家长杂志和家庭指南》一文,开头是:

“我可以自己去商店。”,大卫肯定地宣布。大卫三岁半了。这家店在一个小镇上,穿过一条马路,沿着一条小路,拐个弯就到了。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刚刚搬到这里。“我可以自己去商店,如果你需要什么东西,我可以买。”大卫说。我们认为大卫是对的。于是,我们让他去了,口袋里揣着钱给家里买饼干。。。。。。大卫说了声“再见”,但他没有浪费时间挥手。

米尔斯接着用几段文字描述了她和丈夫焦急地等待大卫归来时的担忧和对话。然后:

我们看到了一个金发的脑袋,然后是整个大卫,坚定而若无其事地沿着小路走来,手里紧抓着一个包。我们满怀着欣慰和自豪从窗口闪开,不想让他因为我们的关心而感到羞耻。。。。。。大卫走了进来,“在这里,”他说着,把包拿出来。“零钱在底下,”他解释说。“这是巧克力片,因为我们都喜欢。”我给了大卫一个拥抱——两个拥抱。我们为我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大卫知道这一点。他静下心来吃了一块与众不同的饼干,因为这是他自己弄来的。

“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标题:家长往往很难放手让他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但是,男孩和女孩需要自由成长。

William Murdoch ,在1950年5月的《家长杂志》中,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刚送皮特去野营了一个月。他是我们最大的孩子,十二岁。他用为邻居跑腿和为他母亲和我做额外家务赚来的钱支付了两周的费用,我们支付了剩余两周的费用。

文章接着讨论通过自己挣钱和小心地存钱买他想要的东西,皮特从中学到了什么。接着是对这对夫妇的两个更小的孩子越来越独立的讨论,包括一个刚过婴儿期的孩子。以及不要自己所有想给的东西都给孩子,或者不要帮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做到这些,父母需要怎样的纪律(自我约束)。结论是:

像其他父母一样,露丝和我很乐意把月亮送给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可以,并且他们想要的话。但孩子们不会要求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对我们的主要要求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成长:他们想要独立,就像我们想要独立一样。在我们赋予他们生命之后,我们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放弃对他们生活行为的监督,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下过好日子和享受生活。(粗体字是我写的。)

我认为每对父母都应该将最后一句话裱起来,挂在他们的卧室里,每天早上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回顾一下。

“孩子们喜欢做的家务”

儿童心理治疗师塞尔玛·弗赖伯格在 1964 年 4 月的《家长杂志》和《更好的家庭》,写道:

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弄碎沙拉蔬菜,用包装好的混合物准备布丁。他可以用一把钝的餐刀切香蕉和草莓。他喜欢用打蛋器。。。。。。他可以切曲奇饼。在四五岁的时候,一个孩子会使用蛋糕配料,甚至可以量好一杯牛奶,把一个鸡蛋敲进碗里。。。。。。我自己的五岁孩子现在可以接手做炖肉的每一步了,但是把肉变成褐色由我来做,因为必须在高温下迅速完成。。。。。。她最后能够做到在厨房里是真的在帮忙,而不是假装式的帮忙。

弗赖伯格接着指出,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参与家务劳动,如果得到允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毫无怨言地继续参与。他们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并把它看作是一个奉献的(而不仅仅是索取)家庭成员的一部分。(见我关于这个想法的前一篇文章。)然后,她补充说:

孩子的家务劳动应该得到报酬吗?我个人不想把这项工作置于收费的基础上。如果分担工作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为此付钱,或者给孩子一种他正在做一件非凡的事情的印象。

“我们的孩子只是玩”

副标题:年轻人需要自由的时间去梦想,去探索,去发现他们自己的技能和兴趣。

作者:Jean R . Komailo ,发表于1958 年 7 月的《家长杂志》和《家庭指南》。

甚至在1958年,在一些圈子里(当然不是我父母的圈子),一些父母显然已经在给他们孩子制定校外规划。在这篇文章中,Komailo敦促家长们抵制这种诱惑。以下是她的话:

在最近的一次晚宴上,我发现女士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她们的孩子——这次是关于孩子和课程,孩子和夏令营,孩子和整个夏天。他们就单声调的音乐,舞蹈课的高昂费用,以及当流浪汉营地的公共汽车驶入视线时,萨米为什么跑错了方向等问题争论了好几个小时。

我的女主人说,“珍,你还没告诉我们你孩子的事!今年夏天他们会做什么?”

我说:“就玩吧!”

我猜,“只是玩玩”已经过时了。如果你爱你的后代,你不只是让他成长。你要给他、和他、为他做点什么,这些活动可以是法语课,也可以是手指画,也可以是从七月到八月的八周有组织的户外活动。

我显然像过时的女性衬裙一样不时髦,但事实是,除了冬季每周上学26又四分之一小时和夏天做一些家务活外,我的孩子们在时间和天赋方面都是不受束缚的。我一点也不担心。。。。。。我可以自豪地坐下来,简单地说,这两个年轻人在伟大的玩耍艺术中表现出如此多的希望。老实说,我相信所有的孩子从没有监督的玩耍中学到的,比从所有的课外活动中学到的要更多。

然后,在讨论了孩子们有时间时候的自由玩耍的方式,以及不太合适的玩具种类之后,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的一些朋友太极端了,过早地给他们的孩子们安排了过多的有组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生活变得太容易,从而扼杀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驱动力,而这些是每一个孩子去探索自己的知识时都会有的。有一个有趣的但有点吊诡的事件说明了这种现象。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向窗外望去,发现另一个男孩正灵巧地爬上一棵树,小男孩非常佩服,他冲出去向表演者表示祝贺。。。。。。“嗨,”他大声说。“你很棒啊!你的爬树老师是谁?”

孩子一定要教才会玩吗?我的孩子不是!

可悲的是,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在最近几十年中遗忘了这种智慧。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今天的年轻人创纪录水平的焦虑, 沮丧和绝望感,而这些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独立做事,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产生的。有关证据,请参见这篇文章,出版在《儿科杂志》上,或者这篇博客文章有概览。

原文链接: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freedom-to-learn/202305/parental-wisdom-from-decades-past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In memory of Christopher Alexander: 2. Three element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Life Activities, Life Conversations, and Life Knowledge constitute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that I understand. Or we can say that play,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itute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Let me now turn to each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One: life activities

I often say that there are only three things you can do every day or in your life: play, learn, and create. I also say that learning, playing and creating are triunistic life activities: they ar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ife.

Although we say that “play, learn, create” is a triad, we can still think of “learning” as primarily a review of the past. Essentially, it’s about past experiences. Learning is about reflecting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of our past.

Similarly, although we say that “playing” is not separated from “learning” and “creating”, we can still think of “play” as primarily about the present moment, which is the present. When you’re really playing, you forget to learn, you don’t learn. You forget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ime is gone, time becomes eternal, and you are just playing at the moment.

Creation, although it is the highest form of play and requires the highest learning ability, we can still think of creation as primarily imagining future spaces and anticipating changes in future spaces.

So playing is not a problem, not playing is the real problem. True play is always inseparable from learning and creating. If there’s nothing new to learn, there’s no fun playing anymore. And play always has an element of creativity. So naturally, playing, learning and creating are not separate, not at all.

By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 play/learning/creating triad of life activities, learners are able to experience richly and those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will form the basis on which they build their knowledge.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s being done by various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and is quite mature. For example, study tours, or watching movies, reading novels, writing, playing board games, learning to cook,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urban exploration, and so on. There are even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at specialize in these services.

Why did I dream of a school like Sudbury Valley School so early on, and have a deep belief in the Sudbury model? I often say let’s not talk about education, only learning. Let’s figure out what learning is all about first. And to figure out what learning is all about, we have to go back to our own studies and see how we learned what we learned. The biggest problem of educators of moder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education experts in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is that they do not study and lack important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most important learning experience in my life was playing with a large group of kids when I was young. We all played with the same toys and games, and when we got bored, we would move on to something new. Because every child was different and came from a unique background, playing with this diverse group of children was incredibly enriching. I learned so much through this process.

Ironically, when I started first grade and began attending school, I became skeptical if it was really a place for learning.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didn’t feel like I was learning much at all.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important experience of learning and life growth that is very fundamental in life that I feel very close to Sudbury Valley School.

So, playing together in a large group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For adults, society as a whole is the best place to play. For children, for safety reasons, we cannot let children learn directly in society, we need to provide a safe place where they can play freely, so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like Sudbury are needed.

I like to use the term ‘playground’ to describe a place where people can freely play, perceive, interact, choose, and explore. This place can be a physical space or virtual software, among oth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ors should be to build a good playground, allowing learners to engage in the three-in-one life activities of playing, learning, and creating.

In a rich playground, there are rich life activ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us completing the two tasks of education, one is life discovery as an input to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is life expression as an output of education.

We say that life is diverse, and every life has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We should not put children into the limited box of modern education, such as sending them to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classes. Instead, we should do the opposite by allowing children to play freely in a rich playground. Mentors can observe where children’s interests lie or help them discover their interests by providing guidance based on what they find engaging. In a rich playground, every child can find something they enjoy playing with.

Life grows and develops through interconnections, not through compartmentalized subjects as in modern education. If we understand that knowledge is built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en by observing these experiences we can discover that every life activity contains multifaceted experiences. When different children play together, it is precisely the collision of these different experiences. As mentors and educators, we should be able to see what happens at the level of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guiding children’s lives to continue to grow.

In my practice of teaching children programming, I have experienced many cases like this. Children who enjoy building and animation can discover the importance of programming through playing and gradually develop an interest in it. Conversely, children who enjoy programming can also discover that building and animation can cultivate programming thinking and are a part of programming skills.

Given the length of this article, I won’t go into these stories here, but I have discussed them in previous articles.

One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make such educational discoveries, which is the input of education. Another important task is to help learners complete their life expression. Life expression can be a life’s work or other forms, including teaching other learners. This is the output of education. Life Work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and learners draw inspiration and nutrition from the excellent life works of others.

Two: Life Conversation

Furthermore, after gaining rich and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from these life activities, there are equal and diverse opportunities to exchange these important life experiences, which is called Life Conversation. One of the founders of Sudbury Valley, Mimsy, often talks about the ubiquitous life conversations in Sudbury Valley. It can be between two learners, a group of learners (Sudbury Valley School has dedicated discussion rooms), between learners and staff, or even between learners and themselves, because in Sudbury Valley School, just being with oneself is also an important learning time. In other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life conversations can be learners showcasing and sharing their work, giving speeches, and so on. In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all of these interactions are equal. For example, when two learners converse with each other, it’s like two players conversing with each oth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one is a veteran player and the other is a new player, their communication is equal, without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between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classes. The veteran player simply tells the new player where the fun things are.

In China’s Self-Directed Education (SDE) community, I have also noticed that writing and art have been used to help students dig deeper into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have rich conversations around those experiences.

Overall, psycholog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 especially among young educators. If we look at the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y, its core is to use various methods to explore a person’s experiences. Therefore, the writing or art classes in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may be influenced by psychology.

The same approach is used in parenting in these communities. Paren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se communities. I’ve noticed how these parents struggle to dig deeper into their own experiences with writing and how this profoundly changes their old thinking patterns and improv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I think it helps a lot in their professional work as well.

In addition, these practices of exploring and communicat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various ways are also prevalent in the educator training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in China, such as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like QunDao and Slow School that I have noticed. Some educators may initially struggle and feel uncomfortable or unaccustomed, but they will soon realize that this is actually the most natural and instinctive way to learn everything they already know. Then, this process becomes natural for them.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In memory of Christopher Alexander: 1. The importance of Life Center to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hristopher Alexander passed away last month, following John Taylor Gatto in 2018 and Daniel Greenberg in 2021. It is saddening to see the loss of yet another giant of thought. Some things require the effort of several generations. Can we, as the current generation, take up the torch from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nd continue to illuminate the path ahead?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36-2022)
In 2004, listening to John Taylor Gatto’s three-hour lecture in our college town, Gatto’s stripped-dow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made us no longer need to spend so much time researching the ins and outs of this history ourselves, and made me feel like I had found an ally when I was extremely disappointed with the Internet education research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 and the Sudbury Valley School he highly recommended let me know that the school I always dreamed of already existed.
School or Factory?
Daniel Greenberg, the founder of Sudbury Valley School, has proven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and that it is suitable for everyone.
Sudbury Valley School
The work that remains is how to promote Self-Directed Education throughout society, not just for a select few. This work,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o build more Sudbury Valley schools or similar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ies, will work on two levels: One is to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establish a new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xplain the rich practic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elf-Directed Education community with a very simple framework, and can dialogue with the old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and face the old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instead of avoiding it. This new theory of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the basis of all knowledge, rather than borrowing many concept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o explain itself like the old modern theory of education did. One is to realize the true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real knowledge, the correct digitization of learning, and truly tap th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in education. Both of these aspects can benefit greatly from the ideas of Christopher Alexander, a great architect. Instead of immersing ourselves in the sadness of the passing of this great thinker in human history, it is better to continue to share and exchange ideas as he did. Christopher Alexander repeatedly emphasized in his writings and lectures that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has made us mechanized and has taken us away from experiencing life, leading to many serious problems in modern human society. H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life centers,” which constitute our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n nature as well as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in human works, how to build beautiful living buildings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life center. I extended the concept of life centers to all areas of human experience, including human knowledge, because all experiences are experiences of life. I believe Christopher Alexander would agree with this approach, and it may even have been his intention. Therefore, based on life or life centers, we constru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and develop a new educat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raditional education is linear and step-by-step “learning,” but true learning, like life, should be interactive and iterative. How to turn linear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interactive ones involves having interactive centers. Life centers are such centers. So what does this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include? First, playing/learning/creating, a trinity of life activities that allow learners to gai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from rich life activities. Second, ubiquitous and equal life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se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ird, creating our own life knowledge based on these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Knowledge is alive, organic, and must be centered around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Currently, the global situation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is doing well on life activities and life conversations, even achieving some degree of scalability and maturit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concerning life knowledge, including popular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innovative education. Everyone’s attention is still mainly on breaking old things, thinking that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is knowledge learning, so many innovative education subconsciously have a tendency to deny knowledge. In fact, if we recognize that knowledge is living knowledge, organic knowledge based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en this living knowledge is completely integra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and it is what we want learners to strive to create through Self-Directed Education. Many innovative education approaches are still lacking in terms of recognizing knowledge as alive and organic, based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is creates difficulties in dialogue with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or old education paradigms) since the latter criticize these innovative educations for not producing visible educational results, unlike the subject examinations in schools, which have grades and degrees. Parents also find it difficult to embrace Self-Directed Education. And that’s where we need software. Only software that correctly digitizes knowledge can truly realize th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and promote Self-Directed Education to the whole society. Life Activity, Life Conversation, and Life Knowledge constitute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that I understand. Or we can say that Playground, Convers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itute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s of this series, I will explain each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and discuss how believing in and being close to Life can help us better design and build local Self-Directed Education environments from an 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Christopher Alexander Left Us,Long Live Life Center!

注:篇幅较长,但是,非一篇长篇不足以纪念Christopher Alexander这位思想的巨人!也算比较完整的讲述了基于生命中心的生命框架理论对于自主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意义。

It is a long essay. However, to memorize such a giant lik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you need a long essay! At least this long essay provides a complete view of how Life Framework based on Life Center can help Self-Directed Education become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of tomorro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essay will be provided soon!


Christopher Alexander上个月离开了我们,继John Taylor Gatto 在2018年,Daniel Greenberg在2021年之后,又一位思想的巨人,离开了我们。这是让我特别伤感的事情。有些事情是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的,上一代人的远去,我们这一代人能否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继续照亮前方的道路?


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2022)

2004年在我们大学城听John Taylor Gatto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Gatto 对现代教育发展历史的抽丝剥茧的剖析,让我们不需要再花那么多时间自己去研究这个历史的来龙去脉,让我在对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互联网教育研究极其失望的时候仿佛找到了同盟军,他极力推荐的瑟谷学校,让我知道我一直梦想中的学校早已存在。

瑟谷创始人Daniel Greenberg,他所实践并阐述其思想的瑟谷模式,已经证明了自主教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证明自主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

我们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自主教育推广到整个社会,而不是仅仅少数人才能够有这个机缘。这个工作,除了继续建立更多的瑟谷学校或者类似的自主教育社区,还要在两个层面上努力,一个是要提出新教育范式的理论框架,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把自主教育社区的丰富实践与方法学用很简单的框架去阐述,并且可以和旧的现代教育理论对话,真正让教育理论成为所有知识的基础。一个是实现真正的知识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正确的对学习数字化,真正把互联网在教育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而这两个方面,都从Christopher Alexander(CA) 这位建筑学家的思想里受益匪浅。与其沉浸在对这位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的逝去的伤感之中,不如继续做思想的分享和交流。

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变得机械化,远离了对生命的体验,造成人类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问题。他提出了生命中心的概念,我们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构成了我们对自然界中的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类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如何通过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去建造美的有生命的建筑。

我把生命中心的概念扩展到了人类体验的所有领域,包括人类的知识。我相信Christopher Alexander会认同这样的做法,甚至这就是他的本意。

所以,基于生命或者生命中心,我们构建了对新教育范式的理解和新的教育理论框架。

传统教育是线性的按部就班的“学习”,但是真正的学习,如同生命一样,应该是交互的迭代的。如何把线性的学习和教育变成交互的方式,我们需要有可以交互的中心。生命中心就是这样的中心。

那么这个新教育范式包括什么呢?

  1. 首先是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学习者从丰富的生命活动中获得大量的重要体验。
  2. 其次是基于这些重要体验的无所不在的平等的生命交流。
  3. 再就是基于这些重要体验去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我们必须基于我们的重要体验去构建有机的知识。

目前全球的自主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一点的生命活动和第二点的生命交流都做的不错,甚至比较成熟和一定程度的规模化。但是在第三点的生命知识上,都是比较缺失的,包括在创新教育里很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大家的注意力都还是主要在打破旧的东西上面,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问题就是知识学习,所以很多创新教育潜意识里有否定知识的倾向。实际上,如果我们认识到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有机的知识,那么这个有生命的知识是和自主教育的实践完全一体的,正是我们通过自主教育要让学习者们努力创造的。这是当前自主教育甚至整个创新教育都比较欠缺的,造成与传统学校教育(或者说旧的教育范式)的对话的困难,因为旧教育范式会批评这些创新教育拿不出可见的教育成果,不像学校里的学科考试那样有成绩有学位有证书,家长们也难以去拥抱自主教育。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软件的地方。只有对知识正确进行数字化的软件,才能够真正发挥互联网的潜力,把自主教育推广到整个社会去。

生命活动,生命交流,生命知识构成了我理解的新教育范式的三个支柱。或者我们可以说,玩地,交流,知识,构成了新教育范式的三要素。我下面分别讲讲这三个要素。

新教育范式三要素

一:生命活动

我经常说,每天或一生只有三件事情可以做: 玩,学习和创造。我还说,学习、玩和创造是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尽管我们说“玩、学、创造”是三元一体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学”看作主要是对过去的回顾。从本质上讲,它是关于过去的体验。学习就是反思我们过去的重要体验。

同样地,尽管我们说“玩”与“学习”和“创造”没有分离,但我们仍然可以把“玩”看作主要是关于当下时刻,就是现在。当你真正在玩的时候,你忘记了学习,没有学习。你忘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消失了,时间变成了永恒,而你此刻只是在玩。

创造,尽管它是玩的最高形式,并且需要最高的学习能力,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创造主要是想象未来的空间,预测未来空间的变化。

所以玩不是问题,不玩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玩总是与学习和创造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学习,那么再玩下去就没有乐趣了。而玩总是有创造的元素。所以很自然地,玩,学习和创造并不是分开的,完全不是。

通过让学生参与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学习者们能够获得亲身经历的丰富的重要体验,而这些重要体验将成为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的基础。

这点各个自主教育社区都在做,并且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游学,或者学习者们看电影,看小说,写作,玩桌游,学厨艺做餐点,个人金融管理,城市探索等等。甚至在国外有专门做这些服务的组织和机构。

我为什么很早就梦想瑟谷那样的学校,对瑟谷模式有深深的相信?我经常说,不谈教育,只谈学习。让我们首先搞清楚学习是怎么回事再说。而要弄清楚学习怎么回事,我们就要回到自己的学习上,看看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都是如何学到的。现代教育的教育家们,包括教育学院里的教育专家们,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都不学习的,非常缺少学习上的重要体验。

而我人生中关于学习的最重要的体验,就是小时候和一大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所有的孩子都在玩同一个东西。大家都玩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大家又都开始玩。因为每个小孩不一样,每个小孩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所以一大群小孩的玩,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反而是一年级开始上学后,从一开始,我就怀疑这个叫做学校的地方,是不是真的让人学习的,因为可以感觉到,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生里很根本的关于学习和生命成长的重要体验,我才会对瑟谷学校一见如故,感觉非常亲切。

所以,一大群人一起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对成人来说,整个社会就是最好的玩地。而对儿童来说,因为安全原因,我们不能让儿童直接到社会里去学习,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他们可以自由玩耍的场所,所以瑟谷这样的自主教育社区是需要的。

我喜欢用玩地(playground)这个词来表达一个可以自由玩耍,可以感知,交互,选择,探索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实体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软件等等。教育者的责任应该是建设好玩地,让学习者在其中可以参与玩/学/创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

在一个丰富的玩地里,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可以参与,从而完成教育的两个任务,一个是作为教育的输入的生命发现,另一个是作为教育的输出的生命表达。

我们说生命是多元的,每个生命的起点都不一样。不要把孩子放到现代教育里几个有限的框框里面去,比如去上某个课外培训班。而应该反过来,导师观察孩子的兴趣在哪,或者在一个丰富的玩地里,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如果是一个丰富的玩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玩的东西。

生命的生长又是互相连接的,不是像现代教育里分门别类的学科那样。如果我们知道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基础上的,然后我们在重要体验的基础上去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每个生命活动中都包含了多方面的体验。而不同孩子在一起玩耍,正是这些不同体验碰撞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导师,应该能够看到这些在重要体验层面上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们的生命去不断生长。

我在少儿编程教育的实践中,就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案例。喜欢搭建和动画的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编程的重要性,逐渐产生对编程的兴趣。考虑到本文篇幅,这里不讲这些故事了,不过以前的文章里都有讲过。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这样的教育发现,这是教育的输入。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完成生命表达。生命表达可以是一个生命作品,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包括教其他学习者。这是教育的输出。生命作品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学习者们通过他人的优秀的生命作品,汲取生命的元素和养料。

二:生命交流

其次,从这些生命活动获得丰富的重要体验后,可以有平等的多样的机会交流这些关于生命的重要体验,也就是生命交流。瑟谷创始人之一Mimsy经常谈到,瑟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处不在的生命交流。可以是两个学习者之间的,可以是一群学习者之间的(瑟谷有专门的讨论室),或者是学习者与教职员之间的,甚至是学习者和自己的对话,因为在瑟谷,发呆,也是重要的学习时间。在其他的自主教育社区,生命交流可以是学习者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演讲等等。在自主教育社区,这些交流都是平等的。比如两个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就像是两个玩家之间的交流,即使一个是老玩家一个是新玩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没有学校老师上课那样的不对等关系,老玩家只是告诉新玩家哪里有好玩的东西,或者展示一些玩的技巧。

在中国的自主教育(SDE)社区,我也注意到写作和艺术已经被用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他们的个人体验,并围绕这些体验进行丰富的对话。

总的来说,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中,心理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看看心理学的方法论,它们的核心正是用各种方法去挖掘一个人的体验。所以自主教育社区的写作或艺术类课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学的影响。

这些社区里面向学生家长的教育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家长教育是这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意到这些父母是如何努力用写作来深入挖掘他们自己的体验,以及这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他们旧有的思维模式,提高了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与孩子的交流。我认为这对他们的职业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这些各种方式挖掘和交流个人体验的实践在我国SDE社区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者培训中也颇为盛行,比如我注意到的象群岛和慢学校这样的教育组织。一些教育工作者起初可能会颇为挣扎,不习惯,不适应,但会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是他们真正学习到一切已有知识的最自然本能的方式,然后这一过程就开始变得自然。

三:生命知识

第三个,就是以上两者基础之上的知识构建部分。知识是富有生命的。我们知识的成长应该是有机的,需要基于我们的重要体验去构建我们的知识,让知识产生连接。

在目前的诸多自主教育社区里,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忽视。一方面,大家对旧教育范式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设置很不认同,大家当前主要是站在破局的立场上,“知识”往往被一些创新教育者放到了对立的立场上。另一方面,生活中各种丰富的知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目前大家还比较难以去拿捏。毕竟传统的纸张形式的知识表现形式,包括软件和互联网兴起后的仍然受限于纸张概念的文档形式,都难以表达到处流动和连结的知识。瑟谷模式是在知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瑟谷的几乎每一面墙都是整面墙的书架,放满了书。

而在知识层面的欠缺或者表达不够,是旧教育范式里的人诟病自主教育最多的地方,也是很多家长还无法拥抱自主教育的一大原因。

不光是自主教育,就是更大范围的创新教育里,比如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存在着同样的对知识构建的忽视。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那么这个认识是与自主教育的实践完全吻合的。我们的生命活动就是为了获得丰富的重要体验,然后基于这些重要体验我们进行生命交流。我们只是欠缺好的数字化形式,去支持自主教育里的这些知识性活动,并构建出可视化的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出来,可以分享,可以交流,可以转化成传统的文档形式。

除了支持自主教育里的线下的生命活动与生命交流,生命知识的数字化表达,让自主教育可以在线上同样开展,这样全国乃至全球的那些有着丰富学习体验的优秀的职业人士都可以在业余时间成为老师,在软件的帮助下依据自主教育的原则有效的教或者说导学。

生命知识的数字化表达的第三个好处,就是解决自主教育的出口问题。因为学习成为可视化的,在线存储的,实时动态建构的,可表达可分享可互动的,当用人单位招聘时,这比传统的考试成绩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旧教育范式里的学生根本无法产出这样丰富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旧教育范式里的老师本身就缺少自己的学习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

下面我简略讲一下,知识是怎样的生命知识。

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有海量的书可以阅读。你如何去汲取这么多的知识?你打算把这些书一本本读过来吗?你必然要有一个探索的方式,过滤吸收的方式。探索是把所有知识当作一个复杂生命系统,学习就是在其中的巡航,你必须很强的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勇气去引导你的巡航过程。过滤机制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你的重要体验。比如游学,我往往是去过某地,有了在那个空间的重要体验以后,才发现自己可以看懂关于那个地方的很多书和电影了。所以一般旅游回来,我都会花一段时间把相关的好的书和电影都看一看,包括知乎上相关的高赞的回答。这是一个快速生长知识的方法。

实际上,在我的学习中,我很注重围绕自己的重要体验去生长自己的知识,这里可以衍生出很多学习方法,限于篇幅,不展开讲了。

重要体验是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知识的生命中心。我们面临的世界多是复杂生命系统,比如社会或者教育。这些复杂生命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呢?生命中心组成抽象模型,抽象模型又成为上一层的生命中心,如此反复,构成复杂生命系统。

根据 Christopher Alexander,生命中心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可以引导我们远离现代化造成的人类机械化的道路,把我们带回到我们基本的人性。

我们人类能够认识的一切都是生命,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大的生命中心是由小的生命中心组成。当较小的生命中心建立起较大的生命中心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抽象模型。许多生命中心组成的不同的层次就构成了复杂生命系统。所以一个复杂生命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命中心。


图: 茶壶的生命中心


图:茶壶的抽象模型,由相同的生命中心制成


图: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


图:一棵树的生命中心

如果我们环顾四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复杂生命系统。复杂思维能力其实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生命系统的思维能力。

对于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通常有大量相似的生命中心作为基本单元重复出现。例如,对于生物来说,基本单元是细胞。

知识也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对于知识,这些基本单元就是我所说的重要体验。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之上的抽象模型。

我们人类有非常相似的重要体验。这些重要体验可以分享、相互关联和讨论。这些重要体验数量有限,而且是客观的。作为人类,尽管每个人都很不同,或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但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体验着生命。

当我们说我们“知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中有相关的抽象模型。例如,一个孩子知道他/她面前的东西是一只猫,因为这个孩子在他/她多次看到猫之后,或者我们可以说猫在他/她面前出现和消失很多次之后,已经在他/她的意识中建立了猫的抽象模型。

猫的模型可能很简单。但是有各种各样的猫。凳子的模型可能很简单,但是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添加了其他元素(生命中心)后就能有各种各样的凳子。这里我们有最简模型的概念,我们可以在最简模型上增加额外的生命中心来丰富这个模型。这对我们的教育学方法论和我们处理复杂生命系统的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凳子的最简模型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所以生命中心产生了一切。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所有科目都是关于生命中心的。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是研究生命中心的科学。所以计算机科学实际上是生命科学。关于计算机科学如何是生命科学,可以谈论很多。然而在这里,我们从简。

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了。它们都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

因此,艺术与科学通过生命中心或空间感统一起来,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

对生命中心的艺术感知存在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无处不在。所以不管你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生命中心的属性:

  • 独立,边界,功能齐全,感知力强;
  • 自我解释,友好的界面,易于互动或玩;
  • 大的生命中心由几个小的生命中心组成;
  • 不同的层相对独立;
  • 生命中心是平等的,互相帮助,为整体服务;
  • 复杂生命系统的重复或递归结构(复杂生命系统也可以被当作一个生命中心)

我们可以将这些属性应用到各个领域,来帮助识别这些领域的生命中心。

复杂认知技能,例如问题解决、诊断、设计、学习、导学和管理,都是处理复杂生命系统,其基本能力都是对生命中心的识别。

如果我们从生命中心(或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的视角来看这些技能,我们在所有这些认知技能中就都有一个非常系统和一致的方法体系,并且能够更好地把这些认识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感知和认识生命中心的能力是基础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产生了一组基本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包括组合/理解、拆分/分析,以及通过各种媒介(文字、声音、图片等)表达抽象模型的技能。这些更高层次的基本技能又进一步成为我们通常在各种职业中谈论的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比如解决问题、诊断、批判性思维、设计、学习、导学、管理等等。


图: 应用于各种认知技能的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

所有学科都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知识,所有的学科都建立在生命中心或生命中心的组合也就是抽象模型上。

例如,英语学习有不同层次的生命中心。当学习一门外语时,人们倾向于把精力放在背单词上。实际上,短句的表达才是语言的自然的生命中心,是我们应该专注的地方。在短语表达表达之上的生命中心应该是每一个主题领域。英语学习的时候可以把相同主题的文章一起阅读,学习这个主题里的短语表达。基本上看个十多篇文章就对这个主题的短语表达比较熟悉了。如此的阅读可以直接导向写作和对话能力。如果是以单词为生命中心的话,单词并不能构成这样的可以流动和连接的生命中心。

数学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算术是对生命中心的计数,加法就是基于计数,减法是加法的反面。在这个最简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更高层的数学模型,如求幂和对数。 实际上中小学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这个最简模型之上。软件编程里最重要的两个数据结构,列表和词典,都是对生命中心的处理。

如果我们基于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去构建我们的知识,我们会发现,知识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学校里那些学科或者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总和。

新教育理论的基础应该能够成为其他所有知识领域的基础。我们当前的教育理论,例如现代教育理论,大多都是简单的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然而,教育理论不是应该以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吗? 这种知识的概念不是也应该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吗?我相信这是一个新的健全的教育理论应该有的。

一个新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这种以生命中心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理论确实能够与其他领域相联系,生命中心确实可以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

当我们发现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而学习是建模的过程时,我们基于抽象建模就形成了新教育范式下的各角色间的新的关系。这也是自主教育与传统教育对话的基础,阐释旧教育范式下的各个关系在新教育范式下如何转变。具体如下图:

以上讲了新教育范式的三个要素,玩地,交流,知识,我们从事生命活动,我们需要生命交流,我们创造生命知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从对人类生命的认知的角度,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命的玩,学习,与创造,三元一体的。

下面讲一下如何从教育者角度去把握自主教育的实施。简单讲,这需要对生命的相信和与生命的亲近。

对生命的相信

相信生命,我们需要理解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

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

生命能力的一个核心是学习能力,从我们出生(甚至更早),我们就已经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就是感受、探索、反思和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能够随时感知学生与生俱来的生命能力。不同的教师可能在这方面能力不一样,但至少,他们不应该阻碍或抑制学生的自然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命能力去感受,去玩,去探索,去反思那些玩中的体验,去创造,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各种各样的SDE社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出版物,关心教育的人们只要去细心阅读就能够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

这种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从何而来?我们认为这个能力来自于生命能够识别生命的现象。用生命中心的概念,这个生命能力来自我们天生的感知生命中心的能力。

与生命中心互动的能力(玩)和建立新的生命中心的能力(创造)都是基于这种能力。这也是学习,玩,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识别就是学习和创造,通过学习,在大脑里创造了新的生命中心。这种识别,就是人类特有的“看见”的能力。

然而,我必须补充,正如上面提到的,这种对生命中心的认识也来自于对玩的体验。在我们能够识别生命中心之前,我们已经与之玩了无数次了。

所以,这是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出生就一直在进行的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并在这些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中持续锻炼这些能力。所以,我们说这个能力存在于每个生命之中,每个孩子都拥有这个能力。

所以当我们玩的时候,我们只是跟随着生命中心而流动。但你如何看见这些生命中心呢?这就是学习开始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那些你不能用肉眼或耳朵简单地看见的生命中心,你需要用你的整个身心去看见它们。

为什么生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背后的意志或驱动力是什么?我们说是美,乐趣和爱。

生命的动力:对美,乐趣,爱的追求

美、乐趣和爱是每个人心中内在的和平力量。正是这些和平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历史的前进。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看作是这样一部历史,就是这些和平的力量越来越可以冲破武器和资本的力量而表达出来。这些和平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的驱动力。

我们的美感来自于我们对生命中心的欣赏。这主要与生命中心的空间位置关系有关。生命中心静态的几何形状,对我们的感官和情感,如美、孤独、希望等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不会在这里具体讲这一点,CA 已经在他的书中做了大量的描述。

生命中心,彼此独立且强大,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互相牺牲与合作,以促成更大的整体,即更大的生命中心。通过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我们得以认识复杂的宇宙,认识复杂的自我。自我也是一个生命中心,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生命中心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社会的繁荣需要健康强大的个体的人,需要这些生命中心之间的合作。因为生命中心的出现与消失,复杂的宇宙同时又是简单的,和平的。生命中心存在,又不存在。宇宙变化,又从未变化。CA在他的书中也描述了通过对生命中心的识别与欣赏所获得的这种体验。

上述主要讲我们的美感。它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心的静态几何形状,在我们的头脑中构建出一种美的感觉。

另一方面,我们的乐趣或玩的感觉来自于与生命中心的动态交互。这是我们与生命中心的动态中的体验。

我们的爱的意识来自于主体与客体在我们与生命中心的关系中消失的体验或者说主客体的相互体验。

在我们欣赏生命中心的静态几何形体的过程中,生命中心给了我们美感,在我们玩或与生命中心互动的过程中,生命中心给了我们乐趣,在其中主体和客体,或者说主观和客观,相互融合。高度的美感和乐趣则产生了爱的感觉。男人和女人之所以互相吸引是因为他们的美以及他们可以和对方一起享受的快乐。有了真爱,主体和客体,或主观和客观,就完全融入对方,他们消失了。生命中心的静态形体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知识或视觉。与生命中心玩的动态交互,则是我们的行动,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消解我们的知识,即所谓的知行合一。因此,在静态形态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美感。在动态的运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有趣或好玩。这就是爱的两种形式。

因此,美、乐趣和爱构成了我们在复杂生命系统中的生命感。通过参与学习/玩/创造生命活动,我们创造了更多或更好的生命(中心) ,从而建立了更高生命度的整体。(同样,生命度,也是一个来自CA的概念。)

理解了本自具足的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这是我们对自主教育的信心。有很多家长或教育者对传统教育不满意,对自主教育有初步的认同,但在碰到一些所谓困难的时候,比如小孩长时间的玩耍,会有很多疑虑,会难以坚持。所以了解了本自具足的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建立起对生命的信心很重要。

其实不光是自主教育,纵观人类的历史,所有生命或和平的建设,都来自于对生命的信任,让生命的和平的力量能够彰显出来。我在小学的时候,班主任组织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建立学生们自我管理的图书角,我就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力量。传统的学校很少给学生这样的改善自己周边环境的机会。但是自主教育社区无不包含着学习者们对社区建设的平等参与。人能够感知自己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环境变得更好,就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

而教育者在自主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对生命的亲近感,需要熟悉生命的感觉,这才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者和环境,去设计适合的自主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讲生命的两个特征,一个是生命的平等,另外一个是生命的无所不在。

与生命的亲近

生命平等

教育即平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平等的关系,那么所有的场所都可以成为教育场所。

我个人很小的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即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朋友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密关系等,如果不能首先成为朋友关系,那这些关系都不会有好的基础。而朋友关系其实就是生命的平等与交流。

前面讲的自主教育社区的无处不在的平等的生命交流,教育者在教育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平等”二字。作为导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有两种。

对于已经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已经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者,导师与学习者之间主要是探讨式的对话,有点像欧洲的研究生院里导师与学生的对话,也类似老玩家与新玩家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对于还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或者对于某一领域还没有产生兴趣的学习者,导师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做兴趣导入。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特别会讲故事,每次她开始讲故事,幼儿园所有的小孩都立即围拢过来。我人生中就是从这位老师这里第一次听说了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这种讲故事,也是平等的。我针对青少年开的编程课的兴趣导入阶段,也是讲故事,讲互联网和软件发展的故事,讲各个领域的数字化的故事(即各种抽象建模的故事)。但并不沉迷于讲故事中,一旦学习者有了意愿去主动探索的时候,立即放弃讲故事,让学习者进入到主动探索和建模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重要体验,尽快的能够进入到第一种探讨方式的对话交流。

虽然可能导师拥有更多的重要体验或抽象模型,但是在生命探索上,导师和学习者都是平等的生命,导师要相信学习者自主探索的能力。

无处不在的生命

因为复杂生命系统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生命中心的无处不在也就构成了生命的彼此连结,因为不同生命里相同生命中心的存在。所以说无处不在的生命和说彼此连结的生命是一样的,但无处不在的生命是本质。

从教育角度,无处不在的生命等于以下两句话:

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因为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重要体验是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所以同生命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是彼此相连的。这是我们做教育发现的基础,也是旧教育范式里分门别类的学科设置的错误所在。

因为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学习者的玩耍就是学习。在充分的玩耍中可以学到一切东西。在自主教育社区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教育者,应该都能够看到这点。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这些活动中的知识,做相应的引导,帮助生命的生长。这其实也帮助我们建立对自主教育的信心。

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这两句话,在自主教育里有广泛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了。

丰富,多元,感知,个人,设计,即时,动态,交互,迭代

Christopher Alexander说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人类的机械化和与生命的疏离。起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教育同样是机械化的缺少生命的。自主教育是基于生命的,其实施者应当保有对生命的亲近感。

除了生命的平等和无处不在,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生命的属性是我们应该熟悉的。下图是自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表现出来的生命属性,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是和旧教育范式完全不一样的。

生命是丰富的,多元的。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去感知生命。因此生命也是个人的。生命是充满设计的,并且经常需要即时的动态的做教育设计。这些生命属性都可以基于生命中心的概念衍生出来,是生命中心在宏观上的表现,所以也都是基于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的。限于篇幅,这里不深入解释这些。之前有文章细讲这些内容。

新的科学:
生命中心,空间,看见

最后,作为对Christopher Alexander的纪念,我需要提到,生命中心是作为空间的概念提出的,Christopher Alexander把对空间的感知作为人类智能/智慧的根本。

前面讲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类机械化并与生命疏离。其中一个结果就是人文学科盲目照搬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完全排除人的主观性。但Christopher Alexander指出,主观可以是客观的,所谓的客观其实也是主观的。他一直在努力建立主客观能够统一的新的科学。

盲目崇拜自然科学在教育领域造成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对所谓逻辑思维的重视,对数理逻辑的强调,而忽视了空间感知才是思维的基础。所谓的逻辑思维题,其实都可以通过空间感知快速解决,而非线性的逻辑思维。

我们看到大量的课外培训班宣传可以培养孩子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连编程教育也把培养(线性)逻辑思维作为一大宣传口号。这些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变得愈发机械化的表现。

同理的,很多教育者认为传统教育虽然僵化死板,但是容易实施,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对生命的感觉,习惯了流水线的思维方式。所以自主教育者,一定要让自己去重新亲近生命,抓住自己人生中关于生命的重要体验。我常说,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关注生命成长的。在现实中,我也发现真正对教育充满热情的人,都非常关注生命的成长。自主教育者如果对生命保持着亲近感,就自己可以去感知和设计自己的自主教育环境。

如果我们研究生命进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生命的进化主要是空间感知能力的进化,尤其是眼睛的进化导致了生物在寒武纪的物种大爆炸。

其实即使没有眼睛,我们也能够“看见”。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视神经后面连接着大脑区域的“看见”。脑科学发现,其他的感觉包括嗅觉和触觉听觉等等,这些神经最终都会连接到视神经后面的这块脑区域,对应的都是对空间的感知。当你闻到或是听到什么时,你的大脑也会产生图像。所以,所谓的“看见”,不过是大脑识别出了生命中心而已。这个被看见的东西,不一定需要发光,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图:视觉皮层位于后脑勺


图:视觉皮层

而人类的“看见”,或者说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我的猜想,因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得以帮助在人类大脑新皮层上存储人类对生命空间感知的重要体验以及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比如人能够“看见”数字,长度,重量,速度,社会,历史,美等等。

其实动物也有着识别生命中心和抽象模型的能力,否则它们无法识别自己的同类或者伴侣,无法识别自己的天敌。狮子猎豹对速度也一定是有感知的,其准备纵身一跃的时候,已经在判断自己的速度和对方的速度相比,这一跃是否能够捕到对方。

下面的动图里,我们可以看见在生物进化树比较低等的鱼类,竟然也有美感,能够识别并建造各种美丽图案的图形。


图:小鱼在海底搭建的精美图案


图:小鱼搭建的各种图案

而海豚也有对乐趣的体验。


图:小海豚抛珊瑚碎片


图:小海豚欣赏珊瑚碎片下降的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空间智能的发展,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人类与这些动物的不同,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形成可视化的概念,进行可视化的组合,并存储这些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在我们的大脑新皮层上形成知识。因为这些能力,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并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由此人类得以超越其他动物,不是依靠进化而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获得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我们发明出软件并开始数字化我们的世界以后,我们却一直没能对我们大脑新皮层上的知识正确数字化。今天的知识的数字表现形式仍然受到传统的纸张形式的限制,仍然是文档式的,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直接数字化我们大脑里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

自主教育要推广到整个社会,必然离不开对知识的重新认识,不是抛弃知识而应该是拥抱有生命的知识。只有真正数字化的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潜力,让自主教育快速成为未来的主流教育。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一生致力于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空间,重塑新的科学,主客观统一的包含生命的科学。所以,虽然本文已经篇幅很长了,我还是决定最后讲一下生命空间这个话题。同时,我也认为怀念Christopher Alexander这样伟大的思想者,是不能用一篇短篇来怀念的,必须是一篇长篇。他的巨著“Nature of Order”四大本,每本1000多页,所以唯有一篇长篇的文章才适合纪念Christopher Alexander。你走了,又少了一个知己。

本文限于篇幅,很多概念没有做解释,感兴趣的可以做以下扩展阅读: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Software Education | Leave a comment

调查显示儿童在学校停课期间表现良好 。没有学校,孩子们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freedom-learn/202008/kids-continued-cope-well-two-months-after-schools-closed 编者按 经得Peter Gray同意,开源学习将持续翻译转载Peter Gray在Psychology Today上的专栏Freedom to Learn里的文章。我们已经成了专门的Freedom to Learn翻译小组,将陆续在这里会推出我们的翻译文章,敬请大家关注! Peter Gray简介 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大学本科心理学教材的作者(已经更新到第8版),在神经内分泌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诸多方面有学术研究和发表文献。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并在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他当前的研究和写作领域主要是研究孩子自然的学习方式以及玩在人生中的意义。他是多年的瑟谷模式和自主教育的倡导者与布道师。《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是他的著作《Free to Learn》的中文版。他在Psychology Today上长期写作专栏:Freedom to Learn。Peter Gray是自主教育联盟(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 )的创始人之一,前主席。Peter Gray的玩,除了他的研究与写作外,还包括远途自行车、皮划艇、越野滑雪和蔬菜园艺。

当新冠病毒导致学校关闭,大概从今年三月初开始,有一些可怕的预测,这将对儿童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学校和其他由成人指导的活动,儿童会怎么做?父母如何应付整天呆在家里无聊、烦躁不安的孩子?孩子的身心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是不是要变成植物了? 我毫不怀疑,这一流行病对许多家庭产生了毁灭性影响。但在这里,我要报告一项大规模的、人口学上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是在学校关闭几周后进行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表现得非常好,在某些方面比学校关闭前要好。这项调查是由非营利组织“让我们成长”(Let Grow)发起和赞助的,该组织由主席 Lenore Skenazy 和执行董事 Tracy Tomasso 领导,我是其中的创始成员之一,调查样本由市场研究公司 OvationMR 提供。
Source: Image by Francis Ackson Soko on Wikimedia Commons
这是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得出的初期报告。我希望日后能作为一篇学术文章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但学术文章发表得比较慢,而这些发现现在是及时的,因为教育工作者、家长、立法者和孩子们自己(以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多少有发言权的程度)都在考虑下一个学年该做些什么。下面,我简要描述该调查的方法,然后总结主要的结论,以及支持每个结论的一些数据。

调查方法及样本

这个调查样本来自于一个庞大的,人口统计学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名单,由 OvationMR 先生维护。参与调查的人愿意填写调查表,并接受少量的报酬。参与调查的邀请并没有具体说明调查的目的,但表明只对有8至13岁子女的家庭开放。分别为家长和孩子设计了问卷。这些孩子和父母来自不同的家庭。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家庭,要么父母要么孩子填写一份问卷,而不是两者都填写。父母被要求不要监督孩子的回答。
家长问卷包括(a)11个项目,要求家长不同意或同意关于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孩子的陈述,从1(完全不同意)到10(是的,非常同意) ,例如,“在过去的一周,我的孩子帮助做家务”;(b)七个项目要求父母回应「强烈反对、反对、非同意或不同意、同意或强烈同意」 ,例如「我在家观察孩子的能力时,对他们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 (c)一个八个形容词的清单ーー随机排列,从「骄傲」到「失望」ーー勾选或不勾选回答「看到你的孩子如何应付这段时间让你有什么感觉? 」(d)增加四个问题,分别设有回应类别,涉及儿童的网上学习和户外游戏; 以及(e)九个开放式问题,邀请家长就他们在学校停课期间观察到的子女或与子女的关系的变化发表意见。 儿童问卷包括(a)8个项目,要求孩子不同意或同意“我比在正规学校时更冷静”这样的陈述,从1分(不,这根本不能描述我)到5分(是的,这很能描述我) ; (b)13种类型的活动清单,可以勾选或不勾选,以回答“在过去一周,你参与了更多的哪些活动?”(c)列出12个形容词ーー例如“无聊”、“高兴”、“悲伤”ーー用来勾选或不勾选 ,以回应要求; “选择所有描述你在过去一周最常感受的形容词”; (d)回答是/否,询问他们是否一直在完成学校提供的远程或在线课程,然后回答一个关于每天占用多少小时的问题; 以及(e)六个开放式问题,请儿童评论他们在学校关闭期间的经历和感受的具体方面。 总共填写了798份父母表格和762份子女表格。填写的表格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六个年龄组的儿童,跨越儿童性别,跨越美国的地理区域。28% 的家庭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18% 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按儿童种族划分,15% 的儿童为非裔美国人/黑人,15% 为西班牙裔,6% 为亚裔,其余为非西班牙裔白人/白人。在接受调查的父母中,40% 是父亲,其余是母亲。基于任何一个变量的回答都没有明显的大的差异,虽然有一些小的差异可能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在这个初步分析中没有检验)。 现在,这里是主要的结论,以及一些支持每个结论的数据。

总体而言,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校关闭后似乎有所改善。

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个结论感到惊讶,但是那些已经关注到学校压力增加的人,比如强化的训练和考试,课间休息和其他创造性活动的减少,这些人不应该感到惊讶。支持这一结论的具体调查结果包括:
  • 百分之四十九的孩子同意这种说法,“我比在正规学校时更冷静”,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孩子不同意。其余的是中性的。
  • 同样,43% 的家长同意“我的孩子现在比放学前压力小了”的说法,只有29% 的家长不同意。其余的是中性的。
  • 百分之八十五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在过去的一周里是快乐的(在10分的范围内是6分或以上)。同样,在过去一周描述自己的形容词列表中,62% 的孩子选择了开心,只有20% 的孩子选择了悲伤,10% 的孩子选择了愤怒。
  • 减少压力和增加幸福感的众多原因之一可能是睡眠时间的增加。50% 的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现在比放学前睡得更多,只有12% 的家长表示睡得更少。其余的表示睡眠时间没有明显变化。
  • 学校要求放学后在家里上网课,这给一些孩子带来了压力。根据家长们的说法,91% 的孩子都在做这样的作业。在做这些事情的孩子中,48% 的人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一直担心会犯错误或者不理解我的作业,”33% 的人不同意,其余的人则处于中间。然而,在回答每天在家上课需要多少小时的问题时,平均答复是3小时。这样每天就有很多时间用于其他非学校的活动。一些孩子在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中声称,在家做作业比在学校做更容易,更有效率,因为分心的事情更少,浪费的时间也更少。例如,一个人写道,“我可以在学校上6个小时的课,但在家里要花2个小时才能完成。”另一个人写道,“我更适合单独学习,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学校关闭后,孩子们似乎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童年的主要目的是成长得越来越独立和负责任。正如我在其他地方(例如 Gray,2013)所说,学校往往抑制这种发展。对儿童在学校的活动以及在校外由成人指导的活动进行微管理,剥夺了儿童弄清自己想做什么以及学习如何采取主动和指导自己活动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关闭期间孩子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责任感都有所提高,这并不令人惊讶。以下是一些支持这一结论的具体发现:
  • 71% 的孩子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一直在寻找新的东西来打发时间”,只有13% 的孩子不同意。其余的都在中间。
  • 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同意这样的说法,“我的父母让我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只有百分之十的孩子不同意。其余的都在中间。
  • 85% 的孩子有时会回答“是”或“是”,“在过去的一周里,你是否独自学习了学校作业之外的新知识?”只有15% 的人回答不。
  • 63% 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孩子在过去的一周里培养了新的兴趣或技能,78% 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孩子曾帮助做过家务,67% 的父母表示,他们的孩子愿意参加新的或者比较挑战性的活动。在每一个案例中,对于是否达成一致的衡量标准都是10分制评分中的6分或6分以上。
我还没有系统地分析家长们对这个开放式问题的反应: “自从学校关闭以来,你的孩子开始自己做什么新的事情了吗?” 但是对调查结果初步的检视显示,这些活动被反复提及,比如学习骑自行车,做体操,探索大自然,为了快乐而阅读,学习新的游戏,绘画或绘画,编织或其他手工艺,学习演奏乐器,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做饭,洗衣服,以及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弟弟妹妹相处。 无聊是激发自我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疫情爆发之前,学校、家庭作业和成人放学后的活动让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感到无聊。因此,有意义的是,69% 的家长报告(在10分制评分中得到6分或以上)他们的孩子在过去的一周里感到无聊,67% 的孩子将无聊作为描述他们感觉的形容词之一。无聊可能是一种消极的感觉,但是,正如民主学校教育的杰出倡导者,丹尼尔·格林伯格所说,“无聊会搅动灵魂。”当大人们不会急于取悦他们无聊的孩子时,孩子们会自己想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做。

父母对孩子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评价。

学校关闭和大流行的其他封锁效应使许多家长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孩子。他们没有把孩子从一个课外活动带到另一个课外活动,也没有督促他们准备上学或做家庭作业,而是开始看到他们的孩子在参与自己选择的活动时发光发亮。有些人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孩子实际上可以在家里帮助别人,并且乐在其中。下面的一些发现最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提高的评价。
  • 检查表上写着“看到你的孩子如何应对这段时间让你感觉如何?”49% 选择 骄傲(Proud),45% 选择 感激(Grateful),45% 选择 印象深刻( impressive)相比之下,只有8% 的人选择了懊恼(Annoyed ),6% 的人选择了沮丧(Disheartened ),6% 的人选择了失望( Disappointed )。
  • 百分之七十三的家长同意这种说法,“我对孩子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只有百分之五的家长不同意。其余的都在中间。

与许多人的预期相反,在这个样本中,育儿并不比孩子在学校时更困难。

即使父母们很享受他们的孩子,并为他们感到骄傲,人们也许会期望,简单地让孩子整天呆在家里,日复一日,宅在家里,父母们觉得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在线作业,这会使育儿比大流行病爆发之前困难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 育儿是更困难的 ”,其实是相对缺乏支持的假设。以下是最相关的数据:
  • 47% 的父母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正常时期,大流行期间的育儿比正常时期的育儿更容易,” 24% 的父母同意这种说法,其余的则持中间观点。换句话说,只有略少于一半的父母报告说, 育儿比在大流行病爆发之前更难。
  • 54% 的家长同意这种说法,“我现在比学校关闭前压力更大了,” 25% 的家长不同意,其余的家长则持中间意见。因此,与他们的孩子不同,大多数父母在学校关闭后比以前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呆在家里的结果。你可以想象父母的压力来源有很多,包括经济问题,在家工作的问题,对潜在疾病的担忧,以及其他对父母比对孩子更重要的问题。
  • 百分之七十三的家长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和我的孩子有更多的冲突”(在10分制的评分中,5分或更低)。
我们如何解释这一发现: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育儿并没有变得特别困难,而且与以前相比,学校关闭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似乎并没有增加?一种可能性是,在学校关门前育儿的许多冲突和困难都与送孩子上学有关,让他们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做作业,让他们上床睡觉,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下一个上学的日子里清醒地醒来,所有这些现在都缺席或减少了。正如对许多其他问题的答复所表明的那样,另一种可能性是,儿童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并感觉到他们有了更多的自我指向的自由,他们开始行动起来,变得比以前更成熟、更有帮助、更少挑起冲突。

不管其他事情如何,大多数孩子都期待着回到学校,因为他们想念他们的朋友。

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一直期待着回到学校,” 百分之十八的孩子不同意,其余的处于中间。其中一个开放式问题邀请孩子们写出他们最想念普通学校的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206人中,82% 的人说他们想念和朋友见面的机会; 13% 的人说他们想念一个或更多的老师; 7% 的人说他们想念课间休息或运动; 3% 的人想念音乐或美术课; 3% 的人说他们想念其他类型的课程或者说他们总体上想念课程; 2% 的人说他们什么都没想念; 1.5% 的人说他们想念午餐。 这没什么好惊讶的。大多数家长都知道,孩子们在学校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到他们的朋友。尽管事实上孩子们在学校里很少有机会和他们的朋友一起玩耍或社交,但这是真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把孩子们隔离在家里,严重限制了自由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渴望朋友,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学校是他们看到朋友的主要场所。

一个月后进行了第二次调查。 在我完成了这份报告的分析和草稿之后,我了解到 Let Grow 在2020年5月进行了一次重复调查,使用了相同的问卷和新的、甚至更大的样本。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那项调查的结果,但是我对它们的预览表明,五月份的调查结果与一个月前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
例如,对于“我比在普通学校时更加冷静”的说法,51% 的孩子表示同意,25% 的孩子表示不同意,相比之下,在5月份,49% 的孩子表示同意,25% 的孩子表示不同意。在5月份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只有18% 的人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有所增加,而在4月份,这一比例为27% 。因此,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随着学校关闭时间的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会进一步减少。我期待着做一个更系统的分析,看看在这两次调查之间的一个月里,孩子们的应对方式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参考资料
彼得格雷 (2013)。自由学习: 为什么释放玩耍的本能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更自立,更好的学生生活。出版社:Basic Books。 注:本文的翻译过程中使用了翻译工具“彩云小译”,这里致谢!
Posted in Freedom to Learn | Leave a comment

Forced Schooling, Anxiety, and ‘Learning Disorders’ —Early academic pressure creates learning blocks, diagnosed as disorders.

原文链接: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freedom-learn/202103/forced-schooling-anxiety-and-learning-disorders

编者按:

经得Peter Gray同意,开源学习将持续翻译转载Peter Gray在Psychology Today上的专栏Freedom to Learn里的文章. 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Freedom to Learn翻译小组,将陆续的在这里会推出我们的翻译文章。请大家关注!

Peter Gray简介: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大学本科心理学教材的作者(已经更新到第8版),他在神经内分泌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诸多方面有学术研究和发表文献。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并在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他当前的研究和写作领域主要是研究孩子自然的学习方式以及玩在人生中的意义。他是多年的瑟谷模式和自主教育的倡导者与布道师。《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是他的著作《Free to Learn》的中文版。他在Psychology Today上长期写作专栏:Freedom to Learn。Peter Gray是自主教育联盟(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 )的创始人之一,前主席。Peter Gray的玩,除了他的研究与写作外,还包括远途自行车、皮划艇、越野滑雪和蔬菜园艺。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学校的运作都是基于如下这个假设:所有的某个特定年龄的孩子都应该学习同样的课程,用同样的方式,并且在同一个时间学习。这个假设,很明显是完全错误的,并且导致无穷的痛苦。近些年的学校更是变本加厉,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往一个模子里套,而不管他们个人的兴趣和个性。这当然从来都是没用的。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给不能放入模子的学生打标签,认定他们是学习障碍症患者。不是去反思并承认学校系统自身可能的问题,是否从孩子们学习的角度来讲是不正常的环境,是否不能够容纳人群本有的多样性,相反的,学校的官僚机构选择把这些孩子标注为问题学生,认为他们存在生理上的学习障碍,比如多动症(ADHD)或特定的学习障碍(比如阅读困难症,书写困难症,计算困难症)。精神病学社区则非常合拍的提供了医学上的诊断标准以及分类标准来支持这些标签。

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就指出过,从来没有哪个学术文献支持大家常见一种论断,即某个特定的学习障碍说明大脑在某方面有学习缺陷,或者有某种思维认知能力的缺陷。那些被打上标签的孩子其实都是正常甚至超出正常智力水平的人,只是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按照学校的日程安排或者学校的方式来学习学校教学的那些知识而已。在另一篇之前的文章里,我描述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对象是一群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常规学校学习时曾被诊断为阅读困难症,然后退学并在家上学。所有10个接受调查的访问者都报告,他们的孩子,在退学后的刚开始一段时间里,都经历了很强的对阅读的焦虑,甚至拒绝阅读。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流逝后,当所有的阅读的压力消失了,这些孩子才开始显示出对阅读的兴趣,并愿意接受在学习阅读方面的帮助。

被打标签为学习障碍症的孩子经历了高度的焦虑,导致学习能力的抑制

其他研究结果都一致的表明,被标注为某种学习障碍症的学童都经历了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和他们的学业相关的焦虑—-是比其他学童要高得多的焦虑。(Nelson & Harwood, 2011; Panicker & Chelliah, 2016)。毫不奇怪的,大量的研究发现,焦虑会抑制学习(Gray编辑,2013)。学校,几乎从其设计本身,就决定了是生产焦虑的工厂。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在学校的朗读课里不能像你的同学一样很好的发音。(实际上,我不需要想象这个,我只需要回忆即可。因为在我上学的头几年我就曾经是一个很差的朗读者,并因此经常感到羞辱。)你经常被叫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而其他同学似乎都比你做得更好。你僵在那里。你想嘶喊,你想逃跑。但是你不能。不管老师多么友善,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实际上,如果老师很友善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你就不能因此抱怨老师,所有的都只能是你的错。

现在想象一下,那个焦虑的因为阅读而僵硬的孩子,当被诊断为阅读障碍症时,这可能会感觉像是一种解脱:“哦,原来并不是因为我笨;我只不过是因为在我大脑的某个地方有个洞,让我不能够阅读。”但这是种很奇怪的解脱。它并不是一种让你想要去阅读的解脱;而是可能是这样的一种解脱:“原来是这样,阅读实在不是我擅长的事情,那为什么我还要尝试呢?”。这种诊断可能会让你对自己感觉良好,但并不会让你对阅读感觉良好。当有需要阅读的压力时,旧的焦虑还是会回来,并且以一种仇恨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像这个调查里所发生的一样。这么多被诊断为阅读困难症的孩子,在退学并到了一个自主教育或者宽松的在家学习的环境后,克服了阅读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压力没有了。再没有人用你的阅读来评判你了。相反,人们根据你这个人本身,你所擅长的事情,你的善良来认识你的价值。阅读不是生活的一切。在学校里,二到三年级以后的几乎所有的学习都取决于阅读。但在其他地方却不是这样的。所以,当退学后,阅读的焦虑消退了,于是,在某个时间点,孩子开始阅读了。

我上面主要讲的是阅读方面,因为阅读可以说是学校学习的成功最核心的技能,也因为阅读障碍症是最常见的学习障碍症。但实际上在其他学业方面的学习是一样的。一些孩子会碰到数学的时候僵住(实际上,有数据表明,学校导致的数学恐惧症是美国最常见的恐惧症。参见Burns,1998),或者在碰到写作的时候僵住。

相对于对照组里待在家里的孩子,那些学业化的学前班里出来的孩子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学习障碍症”

为什么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我现在谈谈其中一个原因:现在的学业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并且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我们越早开始教孩子,他们就会学得越好。虽然这个假设已经被反复证实是错误的,但我们仍然把它当作真实并盲目的坚持。控制良好的实验(这里)已经表明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在学前班或者幼儿园就进行学业教育的努力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到了三年级,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早期培训的其他方面都很类似的孩子,反而比那些经历过早期培训的孩子表现的更好,不管是在学业方面还是在社交与情感方面。

这里是其中一个研究,这个研究不仅调查了早期培训与整体学业能力的对应关系,还调查了有多少人最终被诊断为某种学习障碍症。这就是田纳西州幼儿园前研究((Lipsey et al., 2018)。 (译者注:在美国,幼儿园前,Pre-Kindergarten,是指4到5岁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的一到两年去上的班。)我曾经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这里)讲过这个研究,但这里我想对其中的一些结果做更细节的呈现。

这个田纳西州的研究开始于州政府给一个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园前阶段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财政资助时,由Vanderbilt 大学的研究者们担任了这项研究任务,研究这个教育项目的效果。因为申请这教育项目的家庭人数超额,该项目用一个随机的过程来决定谁被录取谁不被录取。那些没有被录取的孩子被归类到该研究的对照组。这些研究者发现,在幼儿园的初始阶段,那些曾经参加了这个教育培训项目的孩子在学业考试上表现的更好,但这个优势很快就消失掉了。到了三年级,那些曾经参与了该教育培训项目的孩子比对照组在学业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的更差。很明显,待在家里,即使你来自很贫穷的家庭,在最终的学业成绩方面,也比那些参加了早期学业教育的孩子表现更优秀。

参与了早期教育培训的孩子们不仅在学业方面整体表现更差,并且到了三年级后,他们当中有更多的人,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症患者。实际数据是,到了三年级,那些参与了早期教育培训的孩子比对照组有多出46%的概率被诊断为某种学习困难症,并有少43%的概率被诊断为智力天赋者。既然这些孩子们都是被随机选取的,所以这个差距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这些差距不是因为大脑本身的差距,而是因为这些学前教育的效果。这个研究是第一次显示学前教育对学习障碍症或对智力天赋的影响,但这也是因为这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实验研究。我的判断是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着,并且不只是学前,还包括幼儿园,一年级到更高年级,当我们施压让孩子们学习那些对他们枯燥无意义的学业知识时,并且还在强迫的环境里,这将制造大量的焦虑,并让孩子在学校想要教他的那个领域产生学习障碍。

当然,学校机构们继续忽略着这样的研究结果。相比于改变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要容易许多。

Posted in Freedom to Learn | Leave a comment

Goals of Programing Learning Camp based on Life Framework Theory

这里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师的一些内容规划。但我们希望每个参与的学习者都花一些时间想一想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并在学习引擎上记录下来。

初级目标

  • 初级目标是我们希望每个学习者都能够达到的。选择参加这个学习营的学习者,我们希望你们能至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 体验编程,了解编程怎么回事,以后想深入的时候随时可以继续深入。编程虽然需要掌握的东西挺多,需要付出时间,但你可以很从容,没有焦虑,在需要的时候付出时间学到自己需要的层次
  • 学习生命中心,抽象建模,复杂系统,和自己的专业与工作联系起来,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
  • 能够与自己工作或生活中需要打交道的程序员进行交流,甚至让他们感觉可能你比他们更懂编程。比领域专家更懂该领域,这本身就是优秀的程序员经常干的事情,因为我们经常需要对不同的领域进行数字化,必须对这些领域有本质的了解。你也将获得这种能力。
  • 学会如何去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如何拆解,如何整合,如何做实验搞清楚每一个独立的部分,等等。
  • 学会知识学习中的抽象建模能力,包括善于抓取自己学习上的重要体验的能力,可以更高效的进行学习。养成反思的习惯,学会什么时候慢下来,什么时候快起来。快速实验,快速试错,勇于探索和尝试,快速迭代,需要反思的时候能够高效的进行反思。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有时候欲速则不达,这是个艺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把握。
  • 能够写一些简单的代码,不再有代码恐惧症。
  • 可以用抽象建模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一些复杂度比较小的程序。

终极目标

挑战:半年时间内达到优秀的职业程序员素质,甚至达到优秀架构师素质。并对生命框架理论有较深入的掌握,能够比较广泛的运用。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1 Comment

Speech on Life Framework Theory

中文版

My recent online speech at Himalaya Apprentice:
From Everyone Photography to Everyone Programming: Life Center, Abstract Model, Complex System.Let’s talk about Life Framework Theory!

Part of the speech can be read in the article on Himalaya Apprentice (Chinese only).

Also videos of part of the speech demonstrating the way of teaching programming (guiding programming learning) based on Life Center, Abstract Model, Complex System are posted: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They are spoken in Chinese. However, maybe you can still watch the demo to get the ideas.

All right reserved in the posted file. Please provide a link to the original post if you use any of its content.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 Leave a comment

Knowledge Engine based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e Chinese Version

Brief of Knowledge Engine (KE)

Knowledge Engine is for people to work with their consciousness in this digital age, for learning, team coope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so on, although currently its major focus is on learning. Or you can try it on this self-learning platform.

Knowledge Engine is built on top of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which we deem as the basic units of human knowledge.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SEs) are those experiences that can help you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ings that you are intersted. SE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by tags, and tree-like frames a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containing”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which we deem as the most basic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SEs are basic units of human knowledge just like cells are the basic units of human body. Although cells of different tissues can be very different in various ways, their basic componnents stay the same. So as the basic units, the SEs can be composed together in various ways to build up higher level of structured knowledge, just like structured tissues and organs of human body, and these SEs and structured knowledge can thus pa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related to knowledge, such as learning, teaching, project management, writing a blog or a book, making a ppt and so on.

SEs should be caputured promptly from various contexts, and the context should be captured automatically as well. So when adding a SE, Knowledge Engine should support adding of various contexts as well.

Tags are used as the most basic relation among SEs. Using of tags allow very dynamic and flexible organizing of SEs, and thus can support powerful things like group contribution. However, in addtion to these dynamic and free bottom up approaches, upper level mechanisms can be added to support having a better top down control on the tags used. For example, for personal SEs, a top down tag tree, mechasims that support quick merge or removal of tags, a group admin’s managing of group tags (possibly setting tags on different levels). AI can be used to recommend tags to be used for SEs.

Frames as the reprentation of the basic “containing”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it should allow embedding of frames inside a frame so a frame can be expanded continuously.

Frame can be built up manually or dynamically (by putting a folder inside a frame).

Basic Elements

  •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Experiences(SEs) are regarded by us as the basic units of knowledge, like cells in biological creatures.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are like Ray Kurzweil’s “Qualia”(Consciousness Experiences). SEs have self-vote of importance and usefulness vote by others, which are like the weights in 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s.
  • Frames
    The basic relation btw knowledge is “containing”. Frame is the embodiment of such “containing” relation, it constructs life centers at the higher level and is capable to engage in large parallel computa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 Tags
    Tag establish connections btw knowledge (like synapses rewiring)
  • TagTrees
    Tag Tree is to extract out abstract knowledge structure or patterns (we think it is better to use Life Centers instead of patterns) through SEs.
  • WorkingSets
    For a period of time, you can focus on working in a certain WorkingSet, which is a set of tags in KE.
  • Caches
    When working with a lot of SEs, cache helps to store some SE ids temporarily.
  • Folders
    Dynamic folders that retrieve SEs by pre-configured search terms.

Structured Knowledge on top of SEs

  • Learning Areas
    Learning Area is a large domain of learning, such as Software Programming. It automatically collects your SEs and structured knowledge in an area for knowledge display and discovery.
  • Learning Groups
    Learning Groups are groups of learn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ame topic of learning. Some users in the group can have some teaching roles.
  • Learning Salons
    Learning activities organized based on knowledge structures from learning groups.
  • Learning Plans
    Regular plans (weekly and monthly) and reviews, together with scheduled reminders, forming good learning habits.
  • Workflows
    Workflows to work with lists of SEs to accomplish learning and thinking processes. Workflows can be shared to spread good learning methods.

Core functions and beliefs

  • Quick capture of SEs in various contexts
    Quickly note down SEs at the moment without interrupting current work in hands. Various contexts can be automatically appended to the SEs.
  • Quick and flexible display of SEs and knowledge
    Knowledge at your fingertips.
  • Cultivation of self-reflection skills
    Self-reflection makes consciousness grow, from drops of SEs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 Learning or thinking accomplished through simple editing
    Learning or thinking can be done in layers and steps, so i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many short steps of simple editing operations, making it a highly efficient process with minimum thinking. One task a time, zoom in.
  • Workflows helps you learn and think efficiently
    Learning and thinking workflows can be configured and shared.
  • Learning Plans cultivate good learning habits
    Weekly plans, monthly plans, yearly plans. Reviews and stats.
  • Visu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brain
    No Thinking!
  • Smooth transitioning btw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ach effectively
    Rendering of one’s knowledge and instructing in a finer grain.
  • Generating knowledge of conventional forms smoothly
    wiki, pdf, ppt/slide, blog, book, and so on
  • Powering and transforming various types of knowledge related activities
    Knowledge is flowing in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and all have “Learning Embedded”.
  • Knowledge needs to be applied, and knowledge is everywhere
    Knowledge formed from KE can be shared to various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with one click, with url to reference back and interact.

Ideas behind and Design Concerns/Challenges

  • Engine in the knowledge era
    As the engine in the industrial age powers automobiles, ships, airplanes, and razors, the engine in the knowledge era powers learning, teaching, blog writing, paper publication, book writ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o on.
  • Instill wisdom into the machine from the human crowd
    By taking drops of wisdom from billions of human beings, the machine can have intelligence, like PageRank provides search service by absorbing the wisdom of the crowd.
  • Fragmented Learning
    Fragmented Learning is the truth of real life learning. Learning should never be separated from life and from play. KE makes it easier for everyone to learn while play.
  • Self-Directed Learning or Selflearning
    There is no learning other than Self-Directed Learning or Selflearning.
  •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how this understanding applies to the design of KE,and similarity with Ray Kurzweil’s PRTM. Briefly,consciousness is hierarchical lists on top of SEs.
  • About tags
    The flexibility of tags and how to manage it. Tag Tree represents abstract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KE itself, thus fulfilling a self-reference system.

Current knowledge produced (in progress)

Posted in Documentatio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 Leave a comment

Software Programming, What to learn?

Current only in Chinese. However, you can try Bing Translator to read it in English: bing.com/Translator

本文讲讲编程学习的内容设计。

编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总的来说:

建模,机器,数学(依据某领域的数学来做新的软件),UI,工具,生态。 除了工具有必须熟能生巧的成分和各软件生态的熟悉需要一定时间外,其他都可以通过建模思维去快速学习,数学本来就是建模。

编程中的抽象建模的对比与运用

变量,函数和数据结构与抽象建模

编程中无处不是抽象建模。变量,函数和数据结构都是抽象建模,都是模块化的方法。

函数当然是在建模,把一些功能封装成指令,这样你有一层层的分层的指令。所以封装也不是随意的封装,如何封装的好,就是建模的思维,包括建模里分层的原则。

变量和数据结构也是建模。其实传统的教这两个概念的方法都不太对,都涉及机器了。其实他们的本质就是抽象建模。

“对比与运用”

好的教法,就是“对比与运用”,让学生去体验抽象建模带来的差异。

对比就是把无数的小的例子做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对比研究。并且要和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具体真实的感受到不同写法带来的变化。对比需要是有意义的对比。如果是对小孩子,那就对小孩子越有意义的对比越好。

这里的关键词是:实例,改变/对比,感知,探索,总结。总结就是创造自己的知识。

如果能够做好这些,其实学生甚至都可以自己去总结定义什么是变量,什么是数据结构,函数等等。因为这些说穿了,不过是软件编程里的封装或者说抽象建模的方法。

传统的编程教学与机器绑定的太紧密了。机器是编程学习里的一个大块,但是编程学习不是脱离了机器就不能学习。编程就是不同层次的封装,完全可以封装到与机器无关的层面。编程就是在建模,建模与机器无关,或者我们可以把机器当做一种特定的模型,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它。但很多人对机器不感兴趣的,就没有必要非要为了学编程就去学机器,并且一开始就涉及到机器的概念,所有编程的初始学习都摆脱不了机器的概念,所有的编程概念都要绑定着机器来讲,这其实也是对编程缺乏本质的认识造成的。

对编程有极大的热情,有志于成为编程的高手甚至大师的人,可以去熟悉了解机器,研究机器的模型是怎样的,甚至设计新的机器。

编程学习与机器是可以脱离的

自主探索的玩地而非盲目练习

传统的现代教育或者说旧教育范式里,强调大量的练习。往往强调练习而忽略了感知和探索。这其实反而是很多人成绩上不去的原因。(虽然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从评估方法上是有根本的很严重的问题的。)

上面我们讲到的做出很多的可以对比的小例子,让学生去自主的探索,对比研究它们的代码的不同,效果的不同,自己去感知,去总结,这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自主探索的玩地。有了这个基础,自己能感觉到什么是重要的,需要练习的,才会找地方去练习。这时候如果有可供练习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没有损害到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际上,现代教育或者说旧教育范式了的很多方式,不是说其就一定不对或者说没用,我们要从是否损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去评估。

基本指令的学习

建模是建立在已有指令基础上的。在以上建模学习中,都同时包含对相关指令的学习。

抽象建模思维之一,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独立的个体,然后对这些独立的个体分别弄清楚。 基本指令,就是学习编程的初始的玩地。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很多孩子自然的就有这样的能力,不仅是对每个指令会利用我们在编辑器里提供的各种范例来了解这个指令的使用(我们并没有教他们去这样使用,完全都是他们自己到处点探索出来的。好的软件设计本身也应该是这样的,方便人的探索。) 另外,很多孩子还会单独创建一个代码方块自己写更多的例子来测试这个指令。很多孩子很喜欢改跑步或者走路等指令的参数,看看如果特别快或者特别慢会是什么效果。

所以这种做实验探索每个独立组件的抽象建模能力,是每个孩子自然有的能力,或者说是生命本有的能力,是我们数亿年进化而来的空间智能。

但很可惜的是,大一点的上过几年学的孩子这个能力就普遍的都有退化的现象,习惯了碰到问题就直接问老师,感觉已经丧失了玩和探索的兴趣,一切都已经变成了枯燥的(应试式)学习。

除了对指令的探索,对于方块,很多孩子,也是这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的。

当然,在我们的学习内容设计里,对于一些指令,比如比较重要的指令,参数多,或者功能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例来供学生去比较,感知和自我总结。

而导师在导学的时候,还是要通过这些实例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多改变参数,去实验,去发现,体验这个过程。这个能力,对每个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应该把注意力都放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上,而应该放在自主探索能力上。

玩指令作为学习内容

“实例,改变,对比,看效果,感知,总结”,这几个关键字应该在导学的所有层面都广泛的运用。比如学生初学编程的,就让他们玩各种指令,让他们去改变这些指令的参数,甚至去组合一些指令,并考察不同的组合方式效果的不同。

这本身就是一大块的学习内容。并且这块内容往往是几乎所有的编程学习都欠缺的。

其实孩子所有的学习,包括学习算数,拼音,都是学会基本单元后的组合能力,也可以说是搭建能力,或者说抽象建模能力。

而我们的编程教育,普遍缺少让学生去首先了解这些基本组件,而是一上来就执着于教学所谓计算机科学的种种概念或术语。

其实如果有了对这些基本组件的灵活掌握,并且会一些简单的组合以后,再往上做更高复杂度的组合,孩子们是可以自然的去掌握的。

从指令到抽象建模

当然,指令的掌握,尤其是通过玩或者说实验的方式,本来就是抽象建模思维的一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就是本文开始所说的如何在组合这些指令的过程中去学习抽象建模的方法,具体的说,如何运用变量,函数,数据结构这些软件编程里的方法去做封装或模块化工作。

更多的建模学习

这里重复一下,其实孩子所有的学习,包括学习算数,拼音,都是学会基本单元后的组合能力,也可以说是搭建能力,或者说抽象建模能力。

写文章是如此,动画设计更是如此。这里不详述。

编程里更多的建模学习:

比如一个小游戏要把更多的交互UI设计出来,这就有着UI与数据结构之间的抽象模型的对应。并且可以把数据结构和UI看做是不同层面上抽象模型。

如何做好UI的交互,更是涉及了对多个层次的抽象建模或者说把握。比如:
– 与人交互最主要的大家最直觉的表层的抽象模型应该是什么?
– 然后这个抽象模型里的具体的每一个部分展开后有应该有什么样的细节的抽象模型?
– 需要分几个层次?

比较大的游戏的设计开发,涉及到软件的迭代开发和产品设计部分,也是抽象建模思维的学习:
– 首先应该开发出来的是什么?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一看就能懂,就知道如何交互?
– 如何获得用户的反馈,确定后续迭代的重点?
– 同样的分层,需要分几层?
– 创造出来的游戏是否是富有生命的,“好玩”的?玩家在其中的有多大的自由可以去“玩”或者说在多底层可以去改变,甚至学习和创造?

我们要把建模的丰富内容做出来。让不同的学生在其中都可以用自己的路径,靠自己的感知和选择,去自主的完成这样丰富内容的学习。当然,我们的学习内容本身也是需要有好的模型,好的分层,好的组件的。这样学生才能够去快速的感知,快速的识别,自主的结合自己当前的兴趣与能力去组合不同的组件进行学习。而不会有传统教育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很难都照顾到的情况。所以,关键还是基本的组件要找好,设计好。

学生有了这些丰富的建模体验以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观察在各种复杂系统的处理里面,是否这些抽象建模思维都可以有效的帮助到他们,其中具体的能力,比如抽象模型的识别,拆解,聚合能力的运用,各种复杂系统比如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了解,对人生的了解,如何学习语文,如何学习体育,如何学习画画等等,是否都可以用抽象建模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感知与玩的方式去学习?

引导他们自己总结,我们也有理论的知识供他们阅读。这样我们的学习内容,从实践到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就很丰富扎实,涵盖的范围就可以很广。

我们是可以把建模贯穿在所有的编程和游戏设计学习中的,能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不管是搭建,还是动画,编程还是写文案,只要复杂度提高上去,就需要更多更好的抽象建模技能。我们只要逐步的把复杂度升上去,学生就能够掌握逐步的更多的建模技能。这些都可以是很扎实的学习,是传统编程教育里最欠缺,最无法做到的。

三个层次的学习:实操,做得更好,理论

在学习内容划分上,感觉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实操

目前我们的内容更多的是学操作。很多少儿编程教育机构更是停留在不过学一点控制语句以及变量函数上。

做得更好

在如何做的更好方面我们是缺乏学习内容的。搭建如何能够搭建的更好,动画如何做的更好,编程如何编的更好?

而这其实主要就是用建模的思维和相关能力去提高。

理论知识

到理论知识层面,尽量避免灌输方式,建议可以指出相关书籍,但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三者关系

三者间关系的把握:一定要有实物,要动手。不要只是阅读抽象的理论。 如果讲机器,就要有能接触到的机器,哪怕是虚拟的。

Posted in Software Education | Leave a comment